当前位置:首页 >> 活动项目 >> 公益活动类
阳光成长(第一期)
发布时间:2014-05-12 来源: 阅读次数: 0

一、项目名称  阳光成长(第一期)
二、实施单位  梓丹心理咨询中心

三、受益对象  中小学生、家长、教师共计10万人以上
四、项目背景  近年来,我市广大青少年学习生活环境持续改善,但心理问题日益增多,对个人和社会带来较大影响。由于教育环境、地理因素等制约,我市心理健康事业起步较晚,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较为滞后,远不能满足广大青少年及家长的现实需求。
    不少青春期少年,内心敏感脆弱,学习交流不足,人生经验缺乏,呈现出自我封闭、狂妄自大、悲观厌世等特点。部分特殊青少年存在以下常见问题:学习困难、生活闲散、网瘾成疾、人际交往障碍、安全感缺乏、青春期自卑自闭、性格扭曲等,这严重影响了青少年身心健康,不利于青少年成长成才,不利于家庭幸福、社会安定,不利于国家发展、民族复兴。为切实帮助特殊青少年走出困境,远离犯罪和伤害,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重要而紧迫。
五、项目目标
(一)总体目标 加快建设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队伍,探索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途径,促进青少年阳光成长。
(二)具体目标

1. 通过开展阳光成长心理专栏进校园活动(每月一期),为学生、家长等群体提供心理健康辅导渠道(专栏内容包括学习压力、成长困惑、人际交往、正能量文章、问题解答等)。
2.开展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,普及心理健康知识。
3.着重辅导30名具有共性问题学生及家长,使其心理健康状态得到良好改善。
4. 设立青少年心理咨询公益渠道,通过热线咨询、网络咨询等形式为青少年提供个案辅导。

六、项目内容(即主要活动)
(一)项目启动仪式,通过媒体报道对本项目进行宣传;
(二)专家巡讲。根据申报学校(边远地区学校优先)小学分低年级段和高年级段,中学分初中和高中),总数不低于20场;受众群体分学生、家长、教师,受训人数1万人以上。
(三)心理专栏进校园。开展阳光成长心理专栏进校园活动,前期已面向全市征集开展此活动的学校,共46所。
(四)30名学生及父母的团体性辅导。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通过搜集资料和申报情况选择30名具有共性问题学生参加特别训练团体辅导。同时开设此群体学生家长“父母效能训练工作坊”。实现家长和子女共同成长,促进该群体学生突出问题得到良好改善。
(五)公益咨询渠道,保障后续跟进。在项目执行期间和项目结束后设立青少年心理咨询公益渠道,通过热线咨询,网络咨询等形式长期为青少年提供个案辅导。

七、项目进展及成效

    至2015年5月,阳光成长项目共完成了校园心理健康海报9期,校园心理健康巡讲20场,“阳光成长”特训营(父母班、青少年班)2期,个案咨询(网络、电话、面询)300余例,所有项目计划内容已顺利完成,基本达到了项目预期目标。

     (一)通过“阳光成长校园心理健康专栏”的编辑、制作、发布以及“阳光成长校园心理健康巡讲”的实施,广泛宣传和普及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及家庭教育知识,与各中小学学生、老师和家长建立了良好互动平台,使该项目得到了有效的宣传推广,产生了良好社会反响。
    (二)通过“阳光成长特训营(孩子班)”的实施,使30名面临共性问题(厌学、人际关系不良、抗逆力差)的孩子得到了系统训练,找到了一个心的归属和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。通过在训练营中的体验和参与,大部分孩子对自身有了新的认识,提升了自信心,在与父母、老师、同学的关系上有了突破性的成长。通过特训营(父母班)的实施,在攀枝花开启了家庭教育的新篇章,突破了以往的只有面,没有点,只注重理论教育,没有切实案例实践和亲身体验的情况。通过对30名父母家庭教育意识层面的深入,父母效能的系统训练,大部分父母意识到自己在亲子教育中存在的误区,扭转了将孩子教育打包给学校的错误观念,明白了父母自身学习的重要性。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了深刻的反思,并从中掌握了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、有效教育的方式,对陪伴孩子走向美好的未来也更加充满信心。
    (三)利用梓丹中心已有的工作平台及攀枝花市12355青少年心理驿站的志愿者服务,广大家长和学生有了一个更加快捷、便利的个人求助渠道。
    (四)通过项目的全面实施,数万名中小学生及家长受益。借助媒体、网络平台等宣传,基金会及阳光成长计划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。 

 

    404 Not Found

    404 Not Found


    nginx

主办单位:攀枝花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攀枝花市关心下一代基金会

承办单位:攀枝花电子政务办公室